一、玉米淀粉市场概况
淀粉主要是利用玉米、木薯、马铃薯、甘薯、小麦等经过深加工生产而成的,其中玉米是主要的加工原料。利用淀粉再次延伸产业链深加工而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淀粉糖、赖氨酸、山梨醇、化工醇、燃料乙醇、柠檬酸等。全球利用玉米进行深加工而生产的产品超过2000种,而我国目前的玉米深加工产品仅有400多种。由于玉米深加工的增值效益明显,近几年全球玉米深加工扩建、再建的形势非常积极。玉米淀粉的广泛应用提升淀粉产能的不断扩大,笔者主要从国内淀粉的供需及影响淀粉的因素来诠释未来我国玉米淀粉的发展方向。
1.全球玉米淀粉市场情况
玉米淀粉的主要供应国为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等,这些国家同时也是玉米的生产大国。2003年全球玉米淀粉的产量为3940万吨,2005年全球玉米淀粉产量为5400万吨,预计今年的增长幅度会加大。其中,变性淀粉及淀粉糖的大量投产及扩产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全球玉米深加工业不断向深、广方向延伸加速了玉米淀粉产业的发展速度。
2.国内玉米淀粉市场情况
2005年我国玉米淀粉产量为9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淀粉只有7.2公斤,仅是美国人均消费淀粉量的8%,欧盟的32%。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升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玉米淀粉的消费潜力仍有很大空间。近几年,我国淀粉市场发展迅速,预计2006年我国年产玉米淀粉量大约为1050万吨,增幅在16%以上。国内玉米淀粉业快速发展也主要归功于淀粉应用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利用淀粉可以生产出淀粉糖甜味剂、柠檬酸、味精、肌苷酸、葡萄糖、Vc、Ve及其他药物使用的青霉素和抗菌素等。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我国生产淀粉的省份主要为吉林、山东、河北、河南,这几个省份玉米淀粉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因此,淀粉生产的地域较为集中。其中,淀粉糖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淀粉深加工产业,主要体现在我国淀粉糖产量已由2000年的67万吨发展到2005年的450万吨以上,增长了6.7倍。据农业部预计,2006年我国淀粉糖产量将超过520万吨,同比增幅高达15.5%。
二、未来国内玉米淀粉市场发展方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玉米淀粉的消费主体主要集中在变性淀粉及淀粉糖的快速发展方面。2005年国内玉米淀粉消费量为1600万吨,占淀粉消费量的80%以上,同比增幅在20%以上。
1.国内玉米淀粉市场后期发展趋势
(1)全球淀粉生产技术及产量迅猛发展
玉米淀粉作为深加工的初级产品,在全球的发展及应用相当广泛。而技术的突飞猛进更增加了玉米在工业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全球对玉米深加工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断加深,为未来玉米淀粉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宏观经济调控向玉米深加工企业倾斜
2004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玉米深加工方面,国家也是大力扶持,随着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玉米深加工项目的投产、扩产、再建得到蓬勃发展。据了解,到2004年玉米淀粉规模化的企业仅74家,只有1995年厂家数量的1/3左右,而产量却由1995年的210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860万吨,翻了4倍。仅以长春大成公司为例,其玉米加工能力目前约为200万吨,并计划在2008年实现年加工玉米600万吨的产能。
(3)玉米深加工产品总量不断增加
据业内人士数据调查显示,短短10年间国内玉米深加工产品每年以10%—20%的比率增长,其中淀粉糖的增长速度最快。玉米淀粉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淀粉消费需求的提升及玉米作为再生资源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
2.在关注淀粉行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关注下游产品的发展状况
(1)淀汾糖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随着全球淀粉糖的需求不断攀升,国内饮食习惯的改变,国内淀粉糖的消费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主要源于淀粉糖的种类繁多,附加值较大,如可以生产出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及进一步生产出青霉素、红霉素、维生素等药品。淀粉糖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可以从以下数据加以验证,我国在1998年到2004年期间,淀粉糖产量年递增率为39%,预计2006年我国淀粉糖产量将达到550万吨。淀粉糖市场发展如此之快,主要是因为淀粉糖存在价格优势,而同期食糖消费却在逐渐萎缩。另外,全球高昂的糖价也对淀粉糖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2)柠檬酸、赖氨酸等出口产品市场发展较快
淀粉市场每年递增速度较快的另一个原因是出口市场非常活跃,其中出口较多的产品为柠檬酸、赖氨酸等,柠檬酸在2005年的产能为80万吨,据测算,出口量高达40万吨;而赖氨酸的出口量在2005年也超过了国内消费量。未来淀粉市场不断发展,出口市场也将同步扩大。
3.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对淀粉市场的影响
连续几年原油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各国在这种情况下积极作出反应,纷纷发展燃料乙醇行业,其中利用玉米生产环保且价格低廉的燃料乙醇的前景被各国普遍看好。受原油价格坚挺的影响,短期内燃料乙醇在全球范围内将得到快速发展,但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各国也会均衡粮食转化及使用比例。燃料乙醇在短期内的快速发展对国内玉米淀粉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局部地区,燃料乙醇企业与淀粉企业的价格竞争会不断推高玉米的收购成本。
4.原料市场未来走势对玉米淀粉的影响
受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2004年以来玉米在深加工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饲用玉米的用量仍占到玉米总消费量的70%以上,因此,对玉米的主导作用难以长期发挥。深加工企业特别是玉米淀粉的高附加值将成为市场长期追逐的焦点。据了解,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玉米深加工的转化率为40%左右,而我国的玉米深加工转化率仅为8%。从长期来看,玉米在深加工方面的利用前景将影响玉米市场的未来走势,而玉米供应原料在需求多元化及全球供应偏紧的情况下,成本价格区间上移,将缩小未来玉米淀粉行业的利润空间,因此,高附加值的玉米淀粉的深加工业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5.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由于玉米淀粉在深加工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高附加值的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国家对玉米淀粉的深度、广度开发均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支持,国内玉米淀粉的应用前景可谓一片光明。另外,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已正式实施,其中明确指出,“重点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在政策上对玉米、甘蔗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加以肯定。美国总统布什也曾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使乙醇作为汽车清洁燃料的替代作用进一步增强,并乐观地说,要在6年内使乙醇成为与汽油并驾齐驱的汽车燃料。根据美国国会去年通过的能源法案,今年美国国内出售的乙醇混和燃料至少要达到40亿加仑,2012年这一数字要达到75亿加仑。相关国家对燃料乙醇的扶持政策势必对玉米市场产生影响。
随着未来玉米淀粉市场在全球集团化、规模化、精细化等方面的不断深入,玉米淀粉下游产品的生产及扩产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全球玉米淀粉深加工的应用将更趋广泛,玉米的附加值将更为突出,未来25年将是全球玉米深加工业中淀粉市场发展相对偏快的几年。